幻灯片-iYUMO|生活志
幻灯片-iYUMO|生活志

亲密关系是必需品,爱情是奢侈品,婚姻是装饰品

1.亲密关系是必需品
首先定义一下亲密关系,很多人看到题目望文生义把这个词误解读为情侣关系或性关系。
其实我所说的亲密关系是指人际交往中有着最高亲密级别的关系,双方有着密切的私人联系和归属感。亲密关系至少在六个方面与其他一般的关系有所不同,分别是:了解、关心、信赖、互动、信任和承诺。
对于亲密关系来说,双方之间的社会属性关系为何并不重要,当然基本可以视为亲密关系是只发生在亲子、情侣、朋友之中的。其他社会关系,比如本来是师生、合作伙伴等,关系到达亲密的程度之后,也就实际上转变为朋友或情侣关系。
上面定义了亲密关系,那么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亲密关系是必需品了。简单的说,亲密关系的有无和质量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哈洛的恒河猴实验。提到这个实验,动物保护者可能要说,好残忍啊,比巴普洛夫虐狗还残忍。哈洛是这样做的,他把小恒河猴从猴妈妈身边带走关进笼子,然后在关猴子的笼子里放两个“假妈妈”:一个是铁丝做的,胸前有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装置;一个是绒布做的,但没有奶水。你猜怎么着?猴宝宝一直抱着绒布妈妈不放,只有饿得实在受不了了,才去铁丝妈妈那喝几口奶,喝饱了就立刻回来紧紧抱住绒布妈妈。食色性也,对妈妈的依恋和身体接触是和进食一样必不可缺的本性。
上面只是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其实要论述亲密关系的重要性,我肯定论不过不如人邮版《亲密关系》的作者罗兰•米勒。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一节,作者用一节的篇幅专门论述了亲密关系的重要性的。想深入了解这个话题的读者可以直接去看这本书。
在这里我倒是可以补充一些罗兰•米勒没有涉及到的论据。去年深度阅读了一本书叫《大连接》,里面有很多统计数据可以对罗兰•米勒的论点提供支持。《大连接》的作者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也很有意思,他是医学博士,却是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社会学系社会学教授,这个双料背景让他有理由也有资源研究社会关系和人健康之间的关系。书中有很多有趣的统计数据,比如:
在配偶去世后6 个月内,鳏夫的死亡率高出预期40%, 然后又很快恢复到预期死亡率的水平;
如果一个住在附近的朋友一年有10 天孤独,你要经历的孤独天数大约将增加3天。但是,如果朋友住在1.6 公里之外,你就不会受到影响了;
配偶中一方戒烟,另一个人戒烟可能性是67%,如果一个朋友戒烟,其他朋友继续吸烟可能性会降到36%。
2.爱情是奢侈品
这个话题,如果让阿兰•德波顿说,他会这样说:
严格地说浪漫是不是不合时代了?我想如果你直截了当地问别人这个问题,多数人肯定会回答是。但这不一定是真的,人们只是把它当做抵制自己真实欲望的策略。他们对浪漫有几分信,然而却装作不相信,直到有一天他们必须相信,或被允许相信。我想,如果可能的话,大多数人都愿意完全丢掉自己的玩世不恭,很多人只是永远没有机会而已。(《爱情笔记》)
如果让廖一梅说,她会这样说:
你从不早起,就像这个姑娘。嫁到邻村后,她不得不早早起床,当她第一次看见田野里的晨霜时,她说:‘我们村里从来没这东西!’你的想法和她一样,你觉得世上不存在爱情,那是因为你起得不够早,无法遇上它,而它每天早晨都在,从不迟到。”起床的时候已是傍晚,随手拿了包饼干吃,那本哈扎尔书在旁边,一翻便是这一段。我一遍一遍地读它——你从不早起,就像这个姑娘,从不早起,因为你起得不够早,你无法遇上它。我们都起得不够早,就这样把爱情错过了,我们早早起来,却害怕外面的寒冷不愿出门,就这样把爱情错过了,我们在去田野的路上跌倒不肯爬起,就这样把爱情错过了,我们早早起来来到田野,眼睛却已经瞎了,就这样把爱情错过了,就像这个姑娘!令人绝望。(《悲观主义的花朵》)
“如果软弱就去找个女人做伴吧,但是别说爱!”(《恋爱的犀牛》)
似乎阿兰•德波顿更乐观一点,廖一梅更悲观一点,但总的来说,指向都是,爱情这东西想得到不那么容易。我的观点和以上两位所描述的基本一致,也写不出比他们更优美而恰当的文字,所以不必唧唧歪歪。在此补充个角度,扫兴地用理性和逻辑说说这件事吧。
爱情的产生是和体内荷尔蒙的变化密不可分的: 苯基乙胺是兴奋剂,让人“来电”,瞳孔放大、脸色发红;去甲肾上腺素让你紧张,心如鹿撞;多巴胺让你快乐;内啡呔让你安适;催产素让你感到依赖。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很多事情是基因决定的,而不是意志决定的,甚至是可以人为操控的。比如一个试验中,实验人员给雄性小白鼠注射催产素,这是一种会让人产生平和、亲密、依赖感觉的荷尔蒙。小白鼠有什么感觉我不知道,但是被注射的雄性小白鼠行为上是发生变化了,它们对伴侣更加温柔依恋了。
从这个意义来说,热恋的感觉其实就是基因给人们的陷阱,它能确保人类繁衍后代。但是这些激素不可能永远处于高水平,那样你的身体也承受不了。所以我们说,爱意平均只能维持18个月就会消退。
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化学实验室,我倒觉得这事说开了也并不破坏浪漫。事实上,我写这些化学物质的名称时,觉得连这些名字都很浪漫。
3.婚姻是装饰品
我们先来思考,婚姻能带给我们什么?
如果说身心的健康是亲密关系带给我们的,那么婚姻与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或进一步的同居关系比起来,它又能带给我们什么更多的好处呢?
婚姻能使双方生活质量提高吗?答案是不一定。尤其是和同居比起来,生活质量方面似乎不会因为婚姻的形式而有差别。
婚姻能使亲密关系和爱情维系更久吗?答案是不一定。因为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亲密关系是一种关系,和双方身份无关,爱情是奢侈的生化过程,有它自然的生老周期。
但是,如果没有好处,我们为什么要结婚呢?玻璃心的人还是不要听答案了。答案是,我们结婚是因为社会需要。我们需要结婚是为了得到社会认同,减少来自社会的压力。
为什么社会需要我们结婚?
原始人类是不需要婚姻的,就像现在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
有了氏族之后,采用群婚制,也就是一个氏族的男性和另一个氏族的女性通婚,这是为了防止乱伦造成基因退化。
但我们所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婚姻制度是到什么时候才产生的呢?无论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的婚姻制度,都是私有制产生之后才产生的!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先来回溯一下没有婚姻制度的情况下,原始人类的状况,也就是现在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状况。
由于在繁殖后代这件事上,两性付出的成本是不同的,男性成本极低(打一炮所耗费的体力和蛋白质而已),女性成本却极高(很长的怀孕期、身体负荷甚至生命危险,漫长的哺育和抚养),所以写在基因里的两性策略是不同的:
男性的本能是广撒种子,让自己的基因得以延续的可能性越高越好,所以男性会更容易发生多偶行为,并且要选择丰乳肥臀、年轻、女性化的性伴侣,因为这些特征暗示的是易怀孕。
女性的本能则是一方面选择基因优质的性伴侣,因为这样自己有机会得到质量高的后代,所以长得帅、身高高的男性受欢迎,另一方面选择抚养后代资源丰厚并愿意为自己抚养后代投资的伴侣,所以有资源和专一的男性受欢迎。
那么,在没有婚姻制度的状况下,就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拥有更强繁殖能力的年轻女性”就会倾向于涌向“拥有基因更好、更多资源的男性”。“基因更好、拥有更多资源的男性”将拥有更多性伴侣,而“基因不好、没有资源的男性”就得不到性伴侣。但是,这种状况就会对“基因更好、拥有更多资源的男性”原配伴侣的利益造成冲击,也会造成“基因不好、没有资源的男性”要揭竿而起,“打土豪,分田地,睡地主的小老婆”。
所以,实际上婚姻制度是“基因更好、拥有更多资源的男性”与“基因不好、没有资源的男性”之间妥协的结果,是各方利益为了保证社会稳定,私有财产不受损失,博弈的解决方案。
我们说“没有家哪有国”,国的最小组成单位是家,而不是个人。婚姻是社会默认的共同约定,这就是虽然现在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但不婚和晚婚仍然要承担压力的原因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婚姻和亲密关系及爱情本身并没有因果关系,很大程度上只是我们为了不被主流社会排斥所使用的道具之一。当然,如果你亲密关系、爱情和婚姻的对象能够统一,是皆大欢喜的一个结局。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