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iYUMO|生活志
幻灯片-iYUMO|生活志

再彪悍的人生也需要一个副驾驶员

文:狗剩爹

安布罗斯•比尔斯在他的《魔鬼词典》中谐谑道:“婚姻,名词。一个群体的状态或情形。这个群体由一个男人,一个主妇和两个奴隶构成,总数为两人。”既然如此,可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要选择结婚呢?依在下愚见,人们结婚是为了三种目的:功利、浪漫和形式。依据这三种目的,我们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婚姻ABC】

A.功利主义的婚姻:恋爱双方旨在追求功利的最大化,以家庭稳定为旨归。
无论古今中外,在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婚姻正是这种模式。不过,功利这个词太模糊,无法被量化,也容易与利益、权利等词等同起来。在这里,功利指的当然不是个人在两性关系中所体验到的爱和幸福,而是指爱情之外的实际“好处”。可这种婚姻究竟要满足谁的功谁的利?
首先,功利主义的婚姻当然要满足社会和种群的功利。
像我这等半老徐郎,常常被人问起:“小王,你的个人问题解决了吗?”可惜,在传统社会,婚姻最最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家庭与家庭、家族与家族、种族与种族、甚至城邦与城邦、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问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你就成了问题!
悠悠历史长河,纵观人类婚姻史,男女同居并结为夫妻牵涉到很多现实的利害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传宗接代和维持社会秩序。因此,追求功利,就成了传统婚姻的命运。著名两性作家沈爷更是一针见血:“什么是婚姻?它的名字就叫‘势利’,字急功,号近利,洋名唤做snob。”
一方面,只有在由婚姻关系所构成的家庭中,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保存子嗣、维系种属的目的。——这一点可由灵长类动物一夫一妻制的模式中找到一点生物学上的证据。另一方面,由婚姻而形成的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家庭的稳固对维持既定的社会秩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东亚地区,比如那作为宗法制度之指导原则的儒家学说,就把“齐家”当作“外王”的首要步骤,是一个男人毕生的职责。
至于为什么鄙人将这种婚姻模式叫做功利主义哩?那是得了功利主义大师边沁的启发。根据边沁的功利主义学说,每个人总是追求着自己的幸福和利益,但这可能会造成社会的矛盾与混乱,避免这种矛盾与混乱、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秩序、协调公私关系的机制就在于道德与立法。道德体现在对“善”的追求,而法律体现为对“恶”的逃避。就婚姻来说,两口子恩爱有加,好好过日子,除了若干心怀叵测、蓄意破坏的情敌外,双方所在的部属、家族、社群都是劝好的。所谓宁拆一座庙,不毁一桩婚。但为了避免因两人关系恶化或不稳定而造成对两人以及社会群体产生的危害,就需要以法律来进行强制和保障。婚姻,归根结底正是一种法律保障,它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张纸。功利主义的婚姻就是要通过法律程序来保障当事双方以及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
除此之外,功利主义的婚姻也要满足婚姻当事人的功利。很多夫妻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结合,彼此虽并不相爱,(当然不排除“日”久生情),可却能在这段婚姻中得到最大的好处;用我朋友志华的话来说,正是“虽不满意,但很满足”。这些功利包括由男女角色分工而带来的实际方便、社会地位、财产以及特权等等,有时还可以借种种功利得到婚姻之外的爱情呢。富兰克林曾说,哪里有没有爱情的婚姻,哪里就有不结婚的爱情。这位生性放荡的美国国父之一,对待婚姻中的功利主义倒是极为坦荡,他本人便找了个能安心在家给他洗衣做饭带孩子的好妻子。在其事业的巅峰期,他可以一边在欧洲摸着贵妇人的大腿,另一边又写信给妻子德波拉,让她别到欧洲来。功利主义婚姻的好处,他体会得很深呢。

B.浪漫主义的婚姻:男女双方因浪慢的爱情而结合,以夫妻双方的个人幸福为旨归。
婚姻在人们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不仅对于整个生命历程而言,而且对于个人幸福及其在文化意义上的成功都是如此。——这种观念的形成,其实要拜浪漫主义运动所赐。
思想史上的浪漫主义出现在19世纪早期,它本身是对启蒙运动所推崇的理性主义的一种反动。全能的理性,在彼时遭到了感情与直觉的反叛。个人的欲望与感情被视为人类行为的驱动力,个人的思想感情得到重视,两性关系中的虚伪遭到了拒斥,门第观念浓厚的传统婚姻遭到了挑战。现代婚姻的概念——即认为“婚姻是两性强烈的爱情关系的自然产物”——正是产生于浪漫主义时期。
传统婚姻过渡到现代婚姻,几经更迭。今天的婚姻与家庭已经大大不同于传统,因爱而婚似乎更为年轻人所推崇。然而,无论东西方,这种浪漫风尚还是比较新奇的现象,其历史不过200余年。此前的西方,男女结合必须得到他人(尤其是老人)的许可,人们根据传统婚约选择配偶,以保证阶级结构的维护和家族制度的发展。在欧洲封建时期,因为爱情而结合的夫妻几乎是不存在的。优秀的骑士们迎娶贵族后裔是为了对封建领主表示忠心和支持,而非为了romance。民间的少女出嫁则是为了彩礼和讨个好生活。而在中国,宗法制度与封建礼教的双重枷锁使得浪漫主义的婚姻几乎没有生存空间。无论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生死离合,还是崔莺莺与张生的曲折情事都只能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在现代性之前的社会,除了文学中的理想造型之外,人们绝不会为了爱情或浪漫而结婚,这是自断生路。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当一系列社会革命开始打乱阶级结构之时,上层阶级就首先提倡因浪漫而结婚,下层阶级则争相效尤。但是没有哪一个国家像美国那样热烈地追随这种潮流。美国人似乎生来就是为爱情而结婚的。伴随着霸主地位的稳固,美国更是通过其文化——尤其是好莱坞电影工业——将这种婚姻观散播到世界各个角落。我们眼下的美国文化,实际上是唯一试图拔高爱情并把它作为婚姻基础的文化。但对于这种浪漫主义的“美式婚姻”,有些人类学家则不以为然,有好事者甚至大加嘲讽,认为它是心理变态的表现。
观察家发现,在美国,浪漫主义婚姻多于功利主义婚姻。美国人普遍认为爱情与幸福的价值高于家庭稳定的价值。以个人主义为文化土壤的美国,其工商业的强盛、自由市场的发达更是其浪漫主义婚姻观背后的经济支柱。也就是说,人们早已不再依附于土地或既定的社会网络,而是能够自由地进行选择职业与生活的地域,这就给了青年男女以自由选择婚姻的机会。
这种浪漫主义婚姻得以存在的另一个支柱便是女性的解放,无论是女性地位的提升还是女性人格的独立。而妇女人格独立的程度又是与生产力解放、女性受教育及其社会化程度成正比的。一个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充分才情的女孩子怎么会和一个男士建立以思想交流为基础的爱情呢,又怎会进一步建立起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呢?当然,男女之间的欢娱与云雨是一直存在的,但它和现代人所谓的爱情不是一回事,前者更接近纯粹生理上的满足。无论是朱丽叶、祝英台还是奥斯丁笔下的伊丽莎白和勃朗特塑造的简爱,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古典作品当中的女性,都是有想法且个性叛逆的时代先锋。
既然把爱情当做婚姻的基础,一旦基础被损毁,那就得离婚。可爱情是多么飘忽不定的东西啊,因此美国人离婚的特别多,据统计早已超过50%。而中国人则很少单纯地因为没有爱情就离婚,中国人的夫妻讲究个恩爱,没有了爱情,还有恩情或亲情,还有孩子,还有双方的家庭……。而美国人个人主义搞惯了,没有爱情,那婚姻就没了意义。阿汤哥才跟尼克尔•基德曼离了没几年,跟凯蒂•霍尔姆斯的婚姻也玩完了。三位阿汤嫂(加上第一任咪咪•罗杰斯)由于各种理由——诸如禁欲、控制欲、宗教、新欢等——就这样在我们这位碟中谍英雄的生命中“三进三出”,丝毫不会因为“你怎么不考虑考虑孩子?”这样的问题而“三思”。——这就是浪漫主义的婚姻,它比功利主义婚姻更脆弱,造成的社会问题似乎也不少。诗人们用诗歌赞颂爱情,却不见有人歌颂因爱而成就的婚姻,也许浪漫主义的婚姻本身就一种悖论。

C.形式主义的婚姻:婚姻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实质内容。维持表面的婚姻关系,是双方的需要。
朋友T是枚同志。他曾经很痛苦,父母催婚,问我该怎么选择?我说,不如向父母坦白,你可别坑了哪个女孩。可是这谈何容易。他是公务员,他们一家子都是公务员。无论对于家庭还是对于公众,出柜无疑是要葬送仕途的。他出身于一个传统大家族,人口庞大,亲戚们都需要互相帮衬。而影响了仕途,他就无法支撑起这个大“家”。尽管我曾无数次地向他贩卖存在主义那些“存在先于本质”、“人是命定自由的”之类的屁话,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形式婚姻。找一个女人,“演”一个丈夫,接着再“演”一个慈祥的父亲和孝顺的儿子。他曾在网上写到:“Marriage to me is just a form”。我问他,那你老婆怎么看。他回复:“but the form is very important”。
其实,他这还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形式主义婚姻。我们所在的同志圈里,男同找拉拉结婚的并不少见。有时候要在父母、亲戚面前“秀”恩爱,那才叫一个累。完了父母还催着要仔,他们抱怨说,别提有多烦人了。据说阿汤哥和凯蒂也是形式主义的婚姻,谁让他是个必须扮演硬汉形象的gay呢。
除了同志圈里的形式婚姻外,许多明星婚姻、政治婚姻、无性婚姻也属于这个范畴。杨德昌十年来碰都不碰蔡琴一下,你说说,这叫什么实质婚姻?好了,不提人家的伤心事了。总之,形式婚姻所带来的烦恼和麻烦一点也不少。
当然,我所划分的这三种类型的婚姻多少具有某种重叠,有时还存在互相转化。很多人的婚姻不正是先浪漫再功利,最后沦为“形式”的吗?

 

【不婚主义的云端】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彪悍的不婚主义需要解释吗?现如今,不婚主义大行其道,有其现实意义:与其破碎,不如远离,与其结了又离,不如不结;与其伤害多数,不如忍受孤独。李银河老师说,婚姻大概可以满足这几方面的需要:一是性;二是填补相互的孤独;三是经济上的互助;四是传宗接代。现在好了,性可以通过一夜情或性伴侣满足;孤独可以通过网络、书籍、酒吧等满足;而且,女性越来越独立自主,自助能力很强;生儿育女也可以通过人工受精或抚养实现。
人生就像开飞机,在传统社会,再彪悍的人生,如果没有个副驾驶员还真应付不下来。可是到了现代社会,如果你在经济、精神各方面都足够彪悍的话,那还结个劳什子的婚啊?于是,不结婚的人越来越多。当然,这不结婚的人群也有两类,一类是彻底的单身主义者,不愿意陷入任何一段严肃的感情与稳定的家居生活;另一类则是同居人群,既然两个人在一起同居就足够好了,干嘛非得在乎那张纸呢。提起前者,不妨说说《在云端》这部电影。
瑞恩是一个成功的单身主义者,他往返于美国各地,为各种公司裁员。对他来说,飞机就是他的家,在云端就是他的生命状态。他的终极目标是攒满一千万英里的航程,成为美国航空公司的终身超白金尊享会员。同时,瑞恩到处兜售他的“空背包”理论:家庭、情感是一个人前进道路上最大的阻碍。丢掉沉重的背包,孑然一身,轻装上阵。
然而,两个女人的出现,让他的人生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第一位是年轻女同事娜塔莉。她在生活观念上和瑞恩大相径庭,在她看来,爱情、婚姻高于一切。她会为自己裁掉一个职员而内疚,因为她知道她亲手所裁掉的职员和她一样,都是为爱情、家庭辛苦奋斗着的人。她无法忍受瑞恩的“空背包”理论,认为他人际关系糟糕透了。当她听到瑞恩用一句“随随便便”来形容他与艾丽克丝的恋情,并认为恋人之间心有灵犀的那一瞬间不值得他用一生去守护时,她愤怒到了极点,破口大骂瑞恩“混蛋”。
第二位是“女友”艾里克丝。她是瑞恩在酒吧里遇到的一段外遇,一个同样生活在云端的、成熟、性感且不失优雅的女人。他们彼此核对日程表,尽最大限度找出时空的交集来幽会;一起偷偷潜入豪华客轮的派对;以男女朋友的身份参加妹妹的婚礼。他们似乎在正常地交往着。
可就在妹妹婚礼当天,妹夫却因怯场而逃婚了,瑞恩被派去做思想工作。在一个堆满玩具的房间里,妹夫神情惘然地说,结婚、房子、车子、生孩子,一个接一个,然后孩子读书、长大、找工作、再结婚、生孩子,然后我们退休、头发花白、牙齿松动。这样的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既然到最后大家都去同一个地方,都是死亡,那为什么我要在活着的时候承受这么多?妹夫这番话拨动了瑞恩的心弦,这正是他选择“在云端”的原因。一直以来他都以冠冕堂皇的理论逃避着本该承担的责任、义务、承诺以及亲情。可在窗外姐姐的眼神暗示下,瑞恩却对妹夫说:“你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最重要的时刻是独自一个人吗?有伴侣的人生才是美好的,每个人都需要副驾驶员”。妹妹的婚礼顺利举行,可是这一番话却在瑞恩心里发了芽。
于是,他想从云端上下来,放弃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选择“重”。他急忙飞去芝加哥,去艾里克丝的城市找她。然而,当他摁完门铃后,出现在他面前的却是艾里克丝的主妇装扮、孩子的吵闹声和一个叫着“darling”的男声。自以为是惊喜,却遭到晴天霹雳,瑞恩落荒而逃。影片的结尾处,他终于有所感悟:“今夜,人们回家,迎接他们的是欢呼雀跃的小狗和孩子们,他们的爱人会嘘寒问暖,然后安然入眠。夜幕低垂,斗转星移,有一束光,格外耀眼,那是我的机翼划过的痕迹。”
太“重”,我们承受不起;太“轻”,也会让我们怀疑存在的意义。于是有些人开始选择只同居不结婚的生活。这种模式既可以负担双方彼此的承诺与情感付出,又不至涉入太深,可保持相对独立和自由的空间。
同居模式好是好,可在涉及经济纠纷等复杂问题上仍然捉襟见肘。“婚纸一张”既带来约束,同时也带来保障,尤其是在现阶段的中国。当然,在欧美发达国家情况就简单很多。就拿北欧那些个挂着资本主义的羊头,买着社会主义狗肉的国家来看,人家结婚不结婚根本不影响安逸的生活。社会保障那个太发达了。在瑞典,只要你是纳税人,你怀孕了就可以享受1年的带薪休假,而你的老公,或者同居伴侣(注意,结不结婚没有关系),也可以享受6个月的产假。因此,甭管同居双方的生命有多彪悍,关键是要让社会保障制度彪悍起来!
然而,彪悍与脆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英雄也会落泪,美人也会迟暮。到底要不要结婚,既是一个需要谨慎思考和抉择的哲学问题,又是一个需要根据具体际遇而灵活处理的实际问题。

 

【婚姻:TO BE OR NOT TO BE】
大约三十年前,谢德庆先生曾表演过一组空前绝后的行为艺术。其中有一件作品,更是给我带来持久的震撼,久久不能忘怀。这件作品叫做“绳子”,副标题是“艺术/生活(Art/Life)”:以一条8英尺长(约2.43米)绳子的两端将一个男人(谢德庆)与一个女人(Linda Montano)于各自腰间绑在一起,持续一年,并要求两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得绑在一起,不得解下绳子,而且完全不可碰触对方。
谢德庆与Linda在作品开始前互不相识,但从作品开始后的一年中,他们从未分开过。通过照相和录音带,他们记录下了共同经历的每一天。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必须目睹对方工作、吃饭、睡觉,甚至是洗澡、拉屎等等;两人必须去同一个场所,过同一种生活。有一次谢德庆正在洗澡,浑身都是泡沫,Linda跟他发生争执,然后发疯似的跑出房间,连人带水地将他也拉了出去,给他气得半死。因为两人的生活习性相差太多,这一年中,他们争吵不计其数,经历无数次要放弃的危机。但最终,这两只拴在一根线上的蚂蚱以他们最赤裸、最彪悍的姿态舞蹈着,互相凝视、互相欣赏、互相怨恨、又互相厌弃地度过了365天的漫漫长途。后来,谢德庆接受采访说:这是一部能让好人变坏,坏人变得更坏的作品。
婚姻是否如此——它让好人变坏,让坏人变得更坏?这件作品触发了我关于婚姻与亲密关系之本质的思考。到底是什么使得两个独立的人成为夫妻?他们如何面对另一个人以及他(她)周围的世界?保持这么长久的接近,对夫妻双方又意味着什么?对于这种接触(这里体现为将男女双方拴在一起)和隐私(这里体现为他们不实际接触),我们如何商讨我们各自的需要?自我在哪里结束,而他人又从哪里开始?两人的亲密程度如何把握?神秘感与快感应如何处理?——这一系列的问题联翩而至,引人追思,但它们都是更进一步的问题,首先需要追问的是:到底要不要结婚?
虽然我不是女人,但在我目睹各种婚姻不幸以及听说杜尚、乔达摩•悉达多、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之前,我还是很向往婚姻的。那时的我涉世未深,常常对婚姻怀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毕竟,在东西方的各种童话、戏剧、传说、诗歌和现今热播的各种偶像剧中,男女猪脚最终总是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没有大打出手,没有歇斯底里,没有背叛出轨,没有大肚腩和下垂的乳房……。在我曾经那幼小的心灵上,刻着这样的字句:结婚证一领,好处自然来。至于到底有哪些好处呢?至少,我那时候想,多了一项合法的娱乐活动。
除此之外,在我等俗人眼中,两个人的日子总比一个人的强,两个人可以你侬我侬,两个人总能亲亲热热,两个人在一起就会互相温暖、相濡以沫。一个人过只能算是活着,两个人过才叫做生活;脱“光”的即使不是高富帅,但只有光棍才被叫做屌丝。
因此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从少年时代起,我们人生的一大要务就是要华丽地摆脱单身,走向二人世界。爱情在前面引导着,性欲在后面推搡着,世俗的压力在上面笼罩着,就这样跌跌撞撞把我们带到了婚姻的门栏前。可是,要不要跨进去?要怎么跨进去?恐怕很少有人追问过。唯有对婚姻及其人生有所自觉的人,才会思索这些问题。更多的人要么稀里糊涂地跨进去,要么被压力挤进去。婚姻是件日常用品,对婚姻的反思却是件奢侈品。
如果说对婚姻的向往和认定是我年少气盛时的浅薄之见,在目睹和听说众多明星、公众人物、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的婚姻相继走向破灭,无数幸福美满的婚姻肥皂泡被冷锐的现实扎破后,若是还能那么单纯乐观地看待婚姻的话,可谓是非傻即缺了。
常言道,Relationship is hard,婚姻关系尤其难搞。那是因为,结成这种关系的是两个“人”(听说某国议员已经提出人和动物结婚的提案了,但那另当别论)。把两个物品放在一起很容易,将两个同类且异性的动物放在一起也不难,但人不一样,一个“人”意味着一个“世界”。就像鱼儿总是生活在水中,人总是生活在他(她)的场域中,场域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它包括性格、气质、生活习惯、观念等等。让两个不同场域的人在一起生活,听上去就像是《碟中谍》的英文原名一样(Mission:Impossible),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叔本华同志更是一语道破天机:人与人相处,就像豪猪们想挤在一起取暖一般,如果靠得太近,会彼此扎伤,可如果分开得太远,却又得不到温暖。
面对两人关系中如此之多的难题,很多人都会头皮发麻。如果再加上什么七大姑八大姨的问题,共同打理财产、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问题,那可真算是生命中无法承受之“烦”呐。处对象时,两人都信誓旦旦地要做知心爱人,要做模范夫妻,可当现实呼啸而来之后,金风玉露的激情和花前月下的浪漫便招架不住,皮开肉绽了。离近了看任何一对夫妻,几乎就没有特别幸福美满的。要么是硬着头皮搞下去的,要么是搞不下去说拜拜的。
破裂的或沾染顽疾的婚姻生活造就了无数的人间悲剧。其中最恶劣的无疑是对下一代的影响。调查显示,单亲家庭对孩子的认知能力、社交能力、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都会产生影响。这些孩子多少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性格孤僻、人格扭曲等心理症状。有研究发现,来自单亲家庭的少年犯罪率比较高。去年美国康涅狄格胡克小学所发生的校园枪击惨案,正是出自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之手。
说完诸多结婚的利弊,回到最初的问题,到底要不要结婚,婚姻究竟有何意义?
实事求是地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婚姻。就拿数据统计来看,这世界总有些人一辈子也找不到对象。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扛起“不婚主义”的大旗,只有那些特别彪悍的主儿,才能顶住各种世俗的压力。就连说出“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的老罗,不也结婚了嘛。
对待婚姻,我持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有的结就结,没的结也不必勉强。我把婚姻看作是爱情的升华,是对待一份感情的交代,当然也是一种务实的生活方式。婚姻即使有诸多问题,然而,两害相争取其轻者,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它。我也不能免俗,毕竟我的生命没那么彪悍,我只是个脆弱、怕孤独、缺乏性魅力且相信爱情的普通人。对我来说,更为亟需的是对待婚姻的智慧以及爱的技艺。木心说:“爱情显得好时,不是爱情,是智慧和道德。”这话放在婚姻二字上也颇为适用。
作为一代风流多情的哲学家,罗素在他最为著名的《婚姻与道德》中曾写道:“罗曼蒂克的爱情应该成为婚姻的动力——这可能是好事——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好事,但是应该明白,能使婚姻完美幸福并完成其社会目的的那种爱情,不是罗曼蒂克的爱情,而是更为亲密的、更为深情的、更为现实的爱情。”
我同意罗素老爷子的话。当然我更同意富兰克林的话,在结婚前要睁大双眼,但在结婚后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通过爱的技艺和处世的智慧,我们应该尽量将男女之间的小爱,转化为对待家庭以及社会的大爱。麻烦与不幸就像北京的空气一样,谁都无处可躲。解决婚姻难题的密钥,并不在摆脱或逃避,而在迎难而上。因为,真正彪悍的生命就在于认清了婚姻的真相,还要找一个副驾驶员,和他(她)一起承担飞行与降落的苦与乐。而这本身就很浪漫。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