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小区被封了。”
豆瓣网友@K 把卡夫卡名著《变形记》的开头和疫情期间的小区封锁奇妙地结合在一起。
这句话点燃了疫情中人们的“创作热情”,众网友纷纷转发评论,在网络上掀起一波“疫情文学”高潮。
从《红楼梦》到《战争与和平》,从张爱玲到村上春树,古今中外的名著作品都成为了文艺青年手下的“疫情文学素材”,这是一种文学的诗意走进生活的写照。
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疫情文学”的片段,它们都改编自图书馆的馆藏书目。
豆瓣网友@苏张张:
我已经老了。
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
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
他对我说:请戴好口罩。
豆瓣网友@沈辰
今天,学校封了。
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
我收到辅导员的一封电报:
“一点封校。只进不出。全员核酸。”
它说得不清楚。
也许是昨天封的。
豆瓣网友@羊牛下山:
咽拭子还是鼻拭子,这是一个问题;
是默然忍受核酸暴虐的棉签,
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隔离,
通过斗争把它们扫个干净,
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加高尚?
豆瓣网友@蒹葭
健康码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
同时也是我的自由,我的灵魂。
健一康一码;
双唇微启,再略略张大,
最后完全打开:健-康-码。
豆瓣网友@骋原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
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
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
还想在一瞬间变成永远见不到星星的码。
后来我才知道,
生活就是个反复被捅的过程,
码一天天红了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
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豆瓣网友@阿蝇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下面是新封的小区,
都排着一望无际的长队,
其间有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
头戴防护罩,手捏一柄棉签,
向一张嘴尽力的刺去。
豆瓣网友@印第安小斑加
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
他说的一个是他的绿玫瑰,
一个是他的黄玫瑰。
一个是岁月静好的绿码,
一个是动人心魄的黄码——
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队伍分开来做核酸的。
豆瓣网友@月下劈云笑一声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
当回忆往事的时候,
他不会因为虛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在临死的时候,
他能够说:我保住了我绿码。
豆瓣网友@萨哈林旅行妓
假如你有幸生活在 21世纪20 年代,
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
口罩、健康码、核酸检测都与你同在,
因为疫情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豆瓣网友@鹿川鸟
只要想起一生中做过的核酸,
喉头便长出了棉签。
豆瓣网友@Plucky小企鹅
昨晚,他写信时突然停下笔,
最后看了她一眼,说:
“请用一个绿码纪念我。”
豆瓣网友@海蓝贝壳
多年以后,
面对社区防疫人员,
奥雷里亚诺 布恩迪亚上校
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商城
却被封禁隔离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面对疫情,我们或许
曾经无助、慌张、愤怒、委屈……
但只要试着用文学消解负面情绪,
为生活增添一份微妙的乐趣,
我们依然能够会心一笑——
因为即使陷在生活的泥潭,
我们内心依然有诗意。
-END-